4四、战斗阶段分解
第一阶段:火铳阵分析
火铳阵分析:当《周易》算筹遇上欧几里得几何
1. 弹道推演的算学对决
地宫幽暗的火把光线下,十二名佛郎机佣兵的火铳组成三道完美的死亡弧线。他们按照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排列的射击阵列,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地宫每一个角落。佣兵队长骄傲地扬起下巴,这个阵型曾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。
沈墨的算筹突然在青砖地面上划出一道锐利的痕迹。六十四卦方位在地面次第展开,每一卦都对应着地宫特定的气流湍流。徐光启手中的《崇祯历书》哗啦翻到"弹道修正篇",泛黄的书页上赫然写着:
> "硝烟稠处,弹沉十七分。"
第一轮齐射的铅弹撕裂空气发出尖啸。沈墨的瞳孔骤然收缩,在千钧一发之际将算筹掷向"明夷"卦位。算筹插入砖缝的刹那,三枚本该命中他眉心的铅弹诡异地改变了轨迹,"噗噗噗"三声闷响,整齐地嵌入身后石壁——误差正好一尺七寸。
科学细节:
- 地宫硝烟密度达到1.17g/cm3,使铅弹质量增加5%
- 修正后的下坠加速度达到9.8m/s2×1.17
- 《周易》六十四卦方位完美模拟了地宫气流湍流模型
佣兵队长惊愕地看着这违背物理常识的一幕。他的几何学从未告诉他,在东方古老的地宫里,铅弹会听从《周易》的指引。
2. 月光反射的化学钟表
楚红药的红衣在阴影中几乎隐形。她手中握着一块红夷大炮残片打磨的凹面镜,将透过地宫天窗的月光聚焦成针尖大小的光斑。当第三排火铳开始装填时,光斑精准地射入最右侧的铳管口。
"嗤——!"
管壁残留的琉球海盐(MgCl?)在强光照射下迅速发热,引燃了上次射击残留的硫磺。青紫色的火光在黑暗中格外醒目,暴露出佣兵们8秒的装填间隔。
战术意义:
- 8秒精确对应佣兵卸下火绳、清理铳管、重装火药的标准流程
- 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明确记载:精锐士兵冲锋速度可达每秒7尺
徐光启的嘴角扬起一丝冷笑。他快速心算:8秒×7尺/秒=56尺,正好是从掩体到第三排火铳手的距离。当佣兵们还在机械地执行标准化装填程序时,大明将士已经将每一个战术细节都转化为数学优势。
月光下,沈墨的算筹在青砖上投下细长的阴影,与佣兵火铳的几何阵列形成鲜明对比。这是两种文明在弹道学上的终极对决——《周易》的混沌智慧对抗欧几里得的精确几何。而此刻,古老东方的算学正以压倒性优势,在这幽暗的地宫里书写着新的战争法则。
第二阶段:破阵冲锋
破阵冲锋:45°钢盾与石狮密码的攻防
1. 三才阵的物理法则
楚红药的红衣在硝烟中如一道血刃劈开战场。她身后的盾牌手将钢盾倾角精确保持在45°,盾面《河图》纹路在火光中泛着冷光。
"当当当——"
铅弹暴雨般砸在盾面上,却诡异地沿着切线弹飞。一颗流弹以刁钻的角度反弹,正中佣兵队长的护心镜。"喀嚓"一声,鎏金镜面裂出蛛网般的纹路,队长踉跄后退三步,嘴角渗出血丝。
跳弹原理:
- 45°倾角使铅弹动能损失62%(《武备志》天启三年实测数据)
- 盾面《河图》纹路实为应力分散结构,抗冲击系数提升37%
楚红药的刀锋已抵住队长咽喉:"你们的几何学,可曾算过东方盾牌的切线?"
2. 石狮像的九宫算术
沈墨一个翻滚扑到地宫石狮像前。狮口内的鎏金算盘明显缺了三颗关键珠子——这正是晋商银库密账上记载的"三一四"算珠。
"咔!咔!咔!"
三颗银算珠嵌入瞬间,黑曜石雕琢的狮眼瞳孔突然转动。背后石壁发出"轰隆"闷响,暗门洞开的刹那,硫磺与硝石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。
密码隐喻:
- "三一四"对应圆周率π的近似值
- 暗指晋商通过数学垄断东西方军火贸易渠道
徐光启抚摸着暗门上的九宫格:"用算学做锁,以火药为钥——这才是真正的'天工开物'。"
硝烟中,三才阵的钢盾已推进到暗门处。盾面上密密麻麻的弹痕,恰似一本写满东西方科技对抗的立体史书。
第三阶段:拆弹决战
拆弹决战:冰冻时间与音律拆弹
1. 自鸣钟的冰冻囚笼
火药库内,鎏金自鸣钟的齿轮发出催命般的"咔咔"声。硫磺活塞距离底部的硝石引信盘只剩三格刻度,钟摆的每一次摆动都像在撞击众人的心脏。
徐光启的狼毫笔尖已凝结出细密的冰晶——笔管暗藏的硝石(KNO?)正疯狂吞噬着周围的热量。他手腕一抖,结冰的毛笔如飞镖般射出。
"铮!"
笔杆精准卡进擒纵轮齿隙的刹那,青铜齿轮表面瞬间爬满蛛网般的白霜。钟摆速度肉眼可见地迟缓下来,如同被无形的手拖住了时间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热力学奇迹:
- 硝石结晶使局部温度骤降至-12℃
- 青铜齿轮冷缩0.4毫米,摩擦系数激增300%
"我们赢了45分钟。"徐光启呼出的白雾在冰晶齿轮上结出霜花,"现在该解决那些会唱歌的铜丝了。"
2. 子母雷的音律湮灭
排水暗渠深处,子母雷的莲纹引信在火把下泛着妖异的血光。七圈铜丝如毒蛇般缠绕着火绳,其中第三圈铜丝上还沾着《金刚经》的骨粉灰烬。
徐光启从怀中掏出黄铜音叉,在《乐律全书》上快速比对后,将震动的音叉(440Hz)抵近铜丝。
"嗡——"
奇异的共振声中,第三圈铜丝突然疯狂震颤,在"仲吕音"频率下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。随着一声清脆的"铮"响,铜丝在精确计算的金属疲劳点断裂,整根引信顿时如死蛇般垂落。
声学胜利:
- 铜丝固有频率220Hz,音叉引发二倍频共振
-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精确计算出金属疲劳临界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