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1章 这才是真正能盘活辽东,惠及万民的长久之计!

重头戏,显然在后面。

褚遂良话锋一转,声音沉稳了几分。

“至于五品以上州县主官之缺,事关重大,非一日可决。”

“本官需详加考察,观其德操,察其政绩,体察民情,权衡利弊之后,方会奏请陛下与监国太子殿下定夺。”

“望诸位在其位,谋其政,恪尽职守,安抚地方,勿生懈怠,亦勿存非分之想!”

这番话如同一瓢冷水,浇在了一些摩拳擦掌,志在必得的官员头上。

但也给他们指明了方向。

好好表现!

于是,接下来的日子,辽东官场陷入了一种近乎表演的忙碌状态。

褚遂良视察城防修复,必有官员提前“清理”道路,展示最光鲜的段落。

他走访受灾村落,看到的必定是“精心挑选”的生活尚可,对大唐感恩戴德的农户。

甚至他去市集了解物价,都能偶遇几个恰好在夸赞官府平抑物价有力的热心百姓...

褚遂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心中只有深深的无奈和疲惫。

他明白,辽东情况特殊,新附之地,民心未稳,民族杂处。

选拔官员,绝不能只看他们在自己面前表演出来的政绩,更要看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如何与本地各族百姓打交道,是否有耐心和能力去化解矛盾,恢复生产。

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文章,或横征暴敛。

他手中这份推荐权,分量极重,只要他认可的人选,皇帝基于对他“清流领袖”身份的信任和对辽东特殊性的考量,基本不会驳回。

他发现,自己竟找不到几个可以真正信赖,深入了解本地实情的人来商量。

那些围着他转的官员,眼神里大多写着利益二字。

几日后,一个棘手的县令人选问题让他倍感烦闷。

几个候选者各有背景,履历看着都光鲜,但他直觉都不太满意。

犹豫再三,他最终还是命人将褚彦甫叫到了安抚使府。

褚彦甫几乎是掐着点进来的,脚步匆匆,额角还带着一层薄汗。

他对着父亲行了一礼,开门见山道:“父亲,您找我?”

“儿子只能待半个时辰,盘山那边船厂的物料清单和工匠调度出了点岔子,等着我去协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