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良附和道:“然也,正所谓道不同,不相为谋”。
【团结的目的是壮大核心力量,而非消耗现有团结的基础。通俗来说,团结是为了去拉拢那些可以拉拢的力量,而不是为了团结去下跪。这违背了团结的平等性,把主动团结变成被动妥协,反而会挫伤已团结力量的积极性。】
【更重要的是,“团结一切力量”的团结史观这种错误的极端思想,模糊了是非边界,容易让错误行为被 “团结” 名义掩盖。一切都以团结为目的,那一切错误都可以被团结所包容,最终只会瓦解真正的共识。】
天幕下。
“对的对的,我一开始就是有这种感觉,就是不知道怎么说,天幕说的没毛病,犯了错不敢承认,还要受害者去顾着坏人的颜面,这不就是用所谓的团结去掩盖错误行为吗”。
“就是,这样一来,那些没犯错的呢,算什么,算他们老实?没这么回事”。一时间群情激愤,都不认同这种行为。
【我们会发现,这种史观就是通过混淆历史阶段、模糊矛盾性质,将复杂的历史进程简化为抽象的 “团结叙事”,本质上是对历史规律的扭曲和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消解。】
【比如说最常见的历史主体的错位:将殖民压迫异化为 “兄弟阋墙”。】
【极端团结史观最荒谬之处,在于将古代社会的民族征服等同于现代民族国家内部的 “团结融合”。】
【例如,有观点声称 “清朝入主中原是兄弟阋墙”,可满清政权的统治本质是 “鞑靼人对中国人的殖民压迫”,这个是定性的。八旗制度构建的军事贵族特权体系、“首崇满洲” 的等级秩序、“留发不留头” 的文化灭绝政策,都印证了这是一场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系统性压迫。】
【可团结史官将扬州十日、嘉定三屠等血腥事件轻描淡写为 “内部矛盾”,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背叛,更是对无数死难同胞的亵渎。】
【团结史观刻意回避这些阶级压迫的本质,将民族矛盾简化为 “文化差异”,甚至宣称 “血统融合” 消解了一切对立。】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【所以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,团结史观的“团结一切”就如同妓女一般,来者是客,来者不拒,甚至于被人伤害都会为了维持客源,而说成是两人的小情趣。】
天幕下,唐朝。
房玄龄点头道:“很形象的比喻,话糙理不糙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