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下。
明朝,洪武年间。
朱元璋啧啧了两声:“都是老狐狸啊”。
马皇后看着电影,回答道:“尤其是大使那句,我的老朋友,我以为你不善于外交辞令。他甚至在最后还拉了拉了两人的关系,明明前面还是将军将军的喊着呢”。
朱元璋吐槽了一句:“确实,两人身上八百个心眼子”。
刘伯温此时说了些其他的,“臣以为,这场戏的构图非常精巧,傅作义与大使表面上欣赏景观,可醉翁之意不在酒,寥寥数语之间就将傅作义老谋深算的性格跃然纸上”。
“臣以为,这一部应该是以文戏为主,才会以这样的方式刻画角色”。
听到刘伯温的猜测,朱元璋几人想了想,有一定道理,毕竟这部电影,从片头到现在的剧情,基调就和前两部不一样。
明朝,永乐年间。朱棣正怒目看着那老登,“朕的太和殿啊,这打起来,一炮轰过去....”。越说到后面,朱棣越难受。
姚广孝出来说了几句安慰的话:“此前锦州战场上,陛下和臣就猜测过他是否会投降,现在根据情况分析,他投降的可能性很大的”。
“应该是不会出现炮轰的情况,战役可能就围绕劝降一事,以攻心为上,而不是攻城”。
姚广孝说着自己的判断,他可以确定的是,在后世至少天安门还在....
【尽管东北的形势此时已经对微操大师十分不利,但傅作义依然打定主意,要游走于米国、南京方面甚至于我军三者之间,谋取自己最大的利益。】
【画面来到傅作义和微操大师一同吃饭的场景,傅作义知道自己此去南京,可谓凶险至极。】
【此时微操大师见了辽沈和淮海的战况,知道要抓紧把傅作义集团派往徐州或者江南,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与我军周旋。所以如果此时他不说点什么出来,却死活不撤,可能会被扣留,唯有摸透微操大师的心理,才有可能涉险过关。】
【因此傅作义利用微操大师内心其实是舍不得北平和天津的软肋,趁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固守天津是全策,退守江南是偏安。他始终认为,坚信守住就有办法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