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下。
汉朝,刘邦:“滚筒战术?廖耀湘直呼内行啊”。
可说完刘邦想了想,上次没记住这个战士啊,便问张良,“这个战术是怎样的来着”。
张良:“回陛下,大概是这样的,一梯队阻击,二梯队构建新防线,三梯队待命与轮换。当一梯队完成阻击任务后,二梯队立即前出接替一梯队防线,三梯队接替二梯队开始构建新防线,原一梯队休整。形成"后队变前队"的循环机制”。
刘邦一听,就想起为什么自己没放在心里了,“如此精密的撤退战术,肯定需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,确保梯队轮换无缝衔接”。
“想起来了,当初廖耀湘指挥室被意外打掉,着急忙慌的用明语下达撤退命令,就是这个原因。不下达命令,队伍就会乱了,下了命令被监听,一个猛攻一样乱,只能说指挥部被打的时候结局就注定了”。
张良:“不过此时杜聿明有坦克有大部队在身边保护指挥部,用这种方式确实没毛病,毕竟能打能跑”。
刘邦点点头,又继续看电影。。
【这个计划成功的前提是严格保密,各部队有序撤退。可按照他们的传统异能,他们没法保密。杜兵团在撤队前,我军就已经知道了他们撤队的意图。而更令他绝望的是,整个徐州城也提前知道了撤队的消息。】
【原来,国防部保密局奉命来破坏火车仓库,结果负责殿候的李弥一声招呼都不打,直接带着自己的主力先走了。他留下协助爆破的军队为了逃命,竟然提前半天行动,爆炸声传遍了方圆数十里。】
刘邦:“好家伙,这比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撤退还管用,叫记者来登报纸上也没这效果好啊。这下好了,整个徐州城都知道啦,哈哈哈哈哈”。
刘邦越说越乐,根本停不下来,“好一个保密局啊,这可真保密,我是真蚌埠住了”。
张良此时也是摇头,有些忍俊不禁,“殿后的军队,是殿后的,提前半天先跑了这是真没想到的。这就是所谓的微微一笑退至众人身后?”
【而现在摆在我军面前,唯一得道难题就是杜兵团究竟会选择走哪条路线,他首先判断敌军30万人马,不可能从连云港撤退,因为船只根本不够。而经过两淮逃跑,那里河流纵横,不利于大兵团运动,可能性也不大。】
【那么剩下的就是只有沿着津浦铁路线西侧,绕过山区南下这一条道路,因为那里地势开阔,道路平坦,既可以与蚌埠附近的刘汝明兵团呼应,更关键的是,被困于双堆集的黄维兵团就在津浦铁路线的西侧,沿着这条路走可以抵达黄维后方尝试解救。】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