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0章 逐渐移交权力

“根据这些调研结果,我们可以调整研发方向,让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。”

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,农产品加工厂,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
第一批有机蔬菜罐头和果汁饮料上市后,迅速受到市场的欢迎。

产品不仅在澳大利亚国内畅销,还开始出口到周边国家。

林真逸的农场,逐渐成为澳大利亚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,引领着农业创新,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。

此时的林真逸,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他的目光又投向了更远的未来。

他计划开展农业旅游项目,将农场打造成一个集农业生产、科技展示、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。

他在团队会议上认真地说:

“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,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和效益,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农业的魅力。”

他相信,通过农业与旅游的结合,不仅能进一步提升农场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,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、热爱农业。

随着农场各项业务步入正轨,林真逸开始将目光,聚焦到团队的成长与传承上。

一天,他把王选坚叫到办公室,关切地说:

“选坚啊,你在农场这段时间,表现一直很出色。”

“我打算培养你管理方面的能力,以后第二农场的很多事务,可能都要靠你挑大梁了。”

王选坚既惊喜又紧张,连忙表态:

“林总,感谢您的信任,我一定努力学习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
从那以后,林真逸无论参加什么管理会议,都会带上王选坚,让他在一旁观摩学习。

遇到重要决策时,林真逸还会主动询问王选坚的意见:

“选坚,对于这次扩大种植规模的预算分配,你有什么想法?”

王选坚认真思考后回答:

“林总,我觉得可以适当增加,在灌溉设备升级上的投入,这样能保证农作物有稳定的水源,长远来看能提高产量。”

林真逸点头表示认可:“不错,考虑得很全面,看来你对农场的业务,理解越来越深刻了。”

与此同时,林真逸也在逐步把重要关键权力,移交给代理农场主赵毕强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他找到赵毕强,郑重地说:“毕强,经过这些日子的并肩作战,我对你的能力非常放心。”

“以后农场就主要由你来负责了。”

赵毕强受宠若惊:“林总,您放心,我一定全力以赴,拓展更多优质合作。”

处理完这些事务后,林真逸难得有了些闲暇时光。

他决定去废矿之地闲逛探研,那里承载着他对农场未来更多的期望。

刚到废矿区域,就遇到了正在现场指挥的新员工丁科。

丁科笑着打招呼:“林总,您怎么来了?”

林真逸回以微笑:“我来看看咱们这废矿改造的新进展,说不定还能找到些新灵感。”

林真逸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,看到工人正在铺设新型的生态防护层,他好奇地问:

“这材料效果怎么样?”

负责施工的老员工柯续奇,连忙介绍:

“林总,这可是最新的环保材料,既能稳固土壤,又能促进植物生长,对废矿改造帮助可大了。”

林真逸点头称赞:

“不错,咱们就是要不断尝试,这些新技术、新材料,让这片废弃之地,重新焕发生机。”

走着走着,林真逸发现一处角落的改造进度有些缓慢,便叫来负责人询问:

“这里怎么回事?进度好像有点滞后啊。”

负责人面露难色:“林总,这部分地质比较复杂,我们遇到了些技术难题。”

林真逸思索片刻后说:“这样,你把详细情况整理一下,我找技术团队,一起研究研究,看看怎么解决。”

“咱们不能因为这点困难,就耽误了整体进度。”

在废矿之地,林真逸还遇到了几个当地的居民。

他们对废矿改造,依然有些好奇,一位大爷问道:

“林老板,你们把这矿场改成农田,真的能行吗?”

林真逸耐心解释:

“大爷,您放心。我们采用的,都是最先进的技术,不仅能把矿场,变成肥沃的农田,还能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。”

“以后这里说不定,会成为咱们这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呢。”

大爷听后,半信半疑地点点头:“希望如此啊,可别破坏了咱这的环境。”

回到农场总部后,林真逸组织了一场技术研讨会,专门针对废矿改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。

他对技术团队说:“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,咱们集思广益,一定要找到解决办法。”

技术骨干杨齐率先发言:“林总,我觉得可以尝试,引进一种新的土壤改良剂。”

“我之前了解过,它对复杂地质的改良效果很不错。”

林真逸眼睛一亮:“嗯,这个思路不错,你再详细说说它的原理和可行性。”

杨齐听到林真逸的鼓励,顿时来了兴致,站起身,拿起一支笔,指着白板说道:

“林总,这种土壤改良剂的主要成分,是高分子聚合物,和多种微量元素。”

“高分子聚合物,能够在土壤颗粒间形成一种网状结构,就像给土壤,搭建了一个稳固的骨架。”

他一边说着,一边在白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。

“这样一来,土壤的团聚性。就增强了,原本松散或者板结的土壤,能变得更加紧实且透气。”

“至于那些微量元素,”

杨齐接着说。

“它们能与土壤中的矿物质,发生化学反应,释放出被固定的养分,提高土壤肥力。”

“比如,其中的铁元素,可以促进土壤中磷元素的活化,让农作物,能更好地吸收。”

林真逸微微颔首,追问道:“那从可行性角度来看呢?成本高不高?引进难不难?”

杨齐早有准备,不慌不忙地回答:

“成本方面,虽然这种改良剂单价不算低,但是它的用量少,而且效果持久。”

“算下来,平摊到每一年和每一块农田,成本增加幅度,在我们可接受范围内。”

他翻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,递给林真逸。

“您看,根据这份报告,周边几个大型农场在试用后,都表示增产效果显着,投入产出比很可观。”

“在引进方面,”

杨齐继续说道,

“生产这种改良剂的公司在欧洲,不过他们在中国设有办事处,沟通和运输都比较方便。”

“我已经和他们初步联系过,对方很乐意和我们合作,并且可以根据,我们废矿的具体地质情况,提供定制化的产品,和使用方案。”

技术团队的另一位成员周安,补充道:

“林总,我觉得还可以考虑和本地的科研机构合作,对这种改良剂,在我们当地环境下的使用效果,进行监测和评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