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连两日,吴潜如同一只在黑暗中悄然穿梭的蜘蛛,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。
他与十数位大臣进行了秘密会面,凭借那三寸不烂之舌,成功将这些大臣拉拢到自己的阵营。
与此同时,朝堂之上,关于蒙古使团所提条件的讨论,也愈发激烈。
公孙止提出的那些苛刻条件,让大臣们分成了两派。
一派大臣,主张抵抗到底,认为不能向蒙古人妥协。
另一派大臣,则担忧蒙古大军真的挥师南下,爆发战争,因此主张做出让步,以换取和平。
赵昀端坐在龙椅之上,面色凝重,看着朝堂上争论不休、各执一词的大臣们,心中愈发烦躁不安。
他心中清楚,无论做出何种决定,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。
若是拒绝蒙古人的条件,战争很可能会一触即发,到那时,大宋的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。
若轻易答应蒙古人的要求,恐怕会被天下人诟病,成为背负千古骂名的历史罪人。
就在这时,经过吴潜游说过的几位大臣,联合出列。
为首的孙之翰,沉声开口:“陛下,臣等以为当下,除了要应对蒙古使团的要求,还需重新审视朝廷与明教之间的关系。”
“此次蒙古使团要求交出明教凶手,臣以为,虽不能完全答应,但朝廷也应借此机会,与明教保持适当的距离,以免再被别有用心人利用。”
另一位大臣紧接着上前一步,同样拱手进言:“陛下,依臣之见,明教势力愈发壮大,行事又多有不羁,长此以往,必将威及朝廷的统治。”
“不妨暂且与明教保持距离,先观察一段时间,再做定夺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般,议论纷纷。
一些支持明教的大臣,立刻站出来出声反驳,明教愿意协助朝廷抗击外敌,双方有着共同的敌人,朝廷不应该过河拆桥,做出令亲者痛、仇者快的事情。
赵昀眉头紧锁,其实,他心中对明教忌惮,主要还是因为杨过等人武艺高强,随时都有可能危及自身安危。
同时,他也知明教在民间拥有不小的力量,若能加以利用,对于对抗蒙古入侵,能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至于到底要如何决断,在这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,此时的他,亦是难以做出抉择。
沉思良久,赵昀缓缓开口,“诸位爱卿所言,朕会慎重考虑。”
“只是如何处理明教之事,牵扯甚广,容朕再想想。”
散朝之后,赵昀回到御书房,心中依旧纠结不已,思绪如同一团无法解开的乱麻。
他想起杨过曾对他说过的话,蒙古国西线战事吃紧,无力大举南下,可这毕竟只是杨过的一面之词,没有确凿的证据。
万一自己轻信杨过,做出错误的决策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
他又想到孙之翰等人的提议,只是与明教保持距离,便真的能解决所有问题吗?
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