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了萧道成当了皇帝,在齐建元元年(479年),五月复册刘氏谥为昭皇后。补叙萧氏履历,是必不可少之笔。太子萧赜为皇储,次子萧嶷为豫章王,三子萧映为临川王,四子萧晃为长沙王,五子萧晔为武陵王,六子萧暠为安成王,七子萧锵为鄱阳王,八子萧铄为桂阳王,九子早夭,第十子萧鉴为广陵王,十一子萧钧为衡阳王,萧钧出继萧道度为嗣,而皇孙萧长懋为南郡王,光前裕后,安国定邦,饶有兴朝气象。
此时,蓦然听闻北魏遣梁郡王拓跋嘉,奉丹阳王刘昶,刘昶乃是宋文帝的第九子,景和元年奔魏,南侵寿阳,齐主萧道成怡然道:“我早料有此着,已经派垣崇祖出镇豫州,力能制虏,当不至有他虑。”遂不复调兵遣将,但拨运粮饷,接济寿阳。
欲叙寿阳战事,又不得不将北朝的事迹,大略补述完整。自魏主拓跋弘传位给太子拓跋宏,自居崇光宫,柔然侵魏,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因嗣主拓跋宏年幼,不能治军,乃复督兵北讨,逐走虏众。
嗣复南巡西幸,一再外出,这位守寡多年寂寞的冯太后,乐得与李奕朝欢暮乐,共效于飞。
李弈,字景世。容貌美好,有才能。早年历任显要官职,散骑常侍、宿卫监、都官尚书,被封为安平侯。与哥哥李敷同时被处死。太和初年,文明太后追念李弈兄弟,于是诛杀李欣,慰问李宪等三家,每年赐给布帛。
容貌俊美,颇有才艺。门荫入仕,有宠于文明太后,累迁都官尚书,受封安平侯。
李敷既然受两朝厚恩,兄弟亲戚在朝中做官的有十多人。弟弟李弈颇受文明太后的宠爱。李欣罗列不为人知的罪状二十多条,献文帝拓跋弘很愤怒。
皇兴四年(470年)冬,李欣看不惯这两兄弟,于是向太上皇拓跋弘诬告他们兄弟,北魏帝拓跋弘因此杀死了李敷兄弟,革除李顺的爵位封号而贬为庶人。李敷的堂弟李显德、妹夫广平宋叔珍等,涉及扰乱公私之罪,同时被处死刑。李敷兄弟崇尚行孝重义,家族懂礼,至于居丧的规矩,吉事丧事的记载,都符合准则,为北部州郡所赞美。招致这样的祸事,当时的人为他们惋惜。
这北魏冯太后贪欢恋爱,与李奕如何情密,平白地将情夫诛死,怎得不痛恨交并!当下嘱使左右,就在太上皇拓跋弘的饮食间,暗中加入鸩毒。拓跋弘不知就里,食将下去,须臾毒发,痛得肝肠寸裂,七窍流血,一命呜呼!这个妇人心肠,如此阴毒。
拓跋弘死时,年仅二十三岁。追谥为献文帝,庙号显祖。时为魏主拓跋宏延兴六年,即是当时宋主刘昱元徽四年。点醒年序,令读者明白。
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死后当月,冯太后复临朝称制,改元太和,受尊为太皇太后,知书达事,亲决万机。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,再度临朝听政。此时的冯氏,已年过而立,无论才识、气度还是政治经验,都更加成熟了。冯氏再掌朝纲,面临着新的挑战。献文帝拓跋弘死后,政局动荡起来。不仅如此,献文帝拓跋在位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,在其死后再次屡起,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。为了北魏长治久安,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,太皇太后冯氏恩威兼施,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干。
太皇太后冯氏授兄长冯熙为太师中书监。冯熙恐人情不服,一再乞辞,乃令出除洛阳刺史,仍然为官太师。
自李弈被拓跋弘杀后,成为太皇太后的冯氏的私人生活依旧毫无顾忌,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。冯氏对其中的才干之士,任以要职,委为心腹,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。
小主,
当初,在和平六年(465年)五月十一日,文成帝拓跋濬英年早逝,崩于平城皇宫的太华殿。三日后,按照北魏的旧俗,焚烧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生前的御衣器物等。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。当火光燃起,悲哀不已的皇后冯氏突然哀嚎着扑向火中。(表现一下给群臣看看,也不是不可能)
左右侍者见状,急忙跑上前去,才从烈火旁边救出了冯氏。良久后,她才苏醒过来。冯氏守寡多年,拓跋弘又非自己亲子,却因为干预冯太后的私人生活,并且毒死冯后心所爱,令冯氏心生怨怼,而被冯太后鸩死。若是拓跋弘大方洒脱一些,兴许,还能活到年老?
太皇太后冯氏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欣下了杀手,给心上人报了仇。对于一些不法者,如秦州刺史尉洛侯,雍州刺史、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,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。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,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。为了大权独揽,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、南郡王李惠。为了清除隐患,冯氏不惜大开杀戒,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,死者数百人,使天下称冤。
不过,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,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。如献文帝拓跋弘的亲信、内三郎娄提,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,幸而未果。冯氏不仅不怪罪他,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。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,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。
寡居多年的太皇太后冯氏,为了排挤中年时的孤单,自然提携不少自己喜欢的男宠为官。如自称出身太原的王睿,自幼传承父业,精通天文卜策之术,承明元年(476年)后,因姿貌伟丽得到冯氏宠幸,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。不久,又被拜为散骑常侍、侍中、吏部尚书,赐爵太原公。其后,王睿还曾勇退猛虎,保护了太后与孝文帝,因而更受亲重。王睿在晚上经常出入冯氏宫中,被冯氏暗中赐给许多珍宝、绫罗绸缎。
另一位是陇西李冲。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,但因其风度不凡,姿貌丰美,也逐渐被冯氏看中,成了她的情夫。冯氏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,素称清贫的李冲,因而成为富室。北魏太皇太后冯氏临朝时期,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,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,多有李冲参与谋划,如三长制便是李冲所提出。
此外,北魏的太皇太后冯氏还对宦官大加委任。宦官本来供事宫中,经常生活在帝妃周围,冯氏临朝听政,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。所以像抱嶷、王遇、张佑、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,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。冯氏利用他们出入禁闱,预闻机要,形成了“中官用事”的局面。但是,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,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、胁迫朝廷的现象。这是因为冯氏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,但对其行为作了严格的限制。据《魏书》记载,冯氏为人严厉精明,即使对自己所宠爱的人,也不加以放纵。左右侍从就算只是犯了很小的过错,也动辄被她下令鞭挞。然而生性宽豁仁裕,不计前嫌,事后仍待之如初,甚至有人因被责打而变得更加富贵,所以“人人怀于利欲”,始终都效忠于冯氏。
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,冯氏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,所谓“事无巨细,一禀于太后,太后多智,猜忍,能行大事。杀戮赏罚,决之俄顷,多有不关帝者。是以威福兼作,震动内外”。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才能的冯氏,自太和元年(477年)以后,开始在社会风俗、政治、经济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,有意识地进行汉化。
冯氏二度临朝时,北魏的政治局面很不景气,阶级矛盾愈演愈烈。由于没有俸禄,官吏贪赃枉法,侵削黎民百姓者比比皆是。大族豪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,奴役依附农民。水旱蝗灾也连年不断,从而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。在这个危急关头,冯氏所接受的汉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起了良好的作用,历年的政治斗争也使她变得更加成熟了。于是,在她的主持下,北魏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,即所谓的“太和改制”的前半段。
冯氏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,但她在日常琐事上却表现得仁慈和善。有一次,冯氏身体不适,服用庵?子(一种中草药),主事的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,由于粗心,厨子居然没有发现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蝘蜓(类似壁虎的爬行动物,俗称石龙子)。冯氏正要张嘴吃时,用汤匙轻轻一搅挑了出来。在一旁奉侍太后的孝文帝见此情状,很是恼火,狠狠地将那厨子大骂了一通,并准备处以严刑。冯氏却笑着摆摆手,把早已吓得体如筛糠的厨子释放了。
但是根据《魏书》记载,冯太后“小有疑忌,便见诛戮”,她自知自己有过失,很害怕别人议论自己。所以,冯太后只要稍微对一个人产生猜疑,就会直接杀了对方。而且,冯太后不允许孝文帝拓跋宏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,一直等到冯太后去世那天,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生的。孝文帝的外公李惠是青州刺史,他做官的时候政绩出色,善待百姓,但冯太后故意诬陷李惠勾结外敌,将李惠一家老小全部满门抄斩。就连李惠的弟弟李初、李乐也没被放过,全部落了个全家被杀的下场。随后,冯太后将李家的财产全部抄没充公。李惠没有犯下一丁点过错,却落得一个几乎被灭族的悲惨结局,以至于天下人都为李惠一家感到冤屈。除了李惠之外,被冯太后故意冤杀的大臣还有李欣一家人。仅李惠、李欣这两次诛杀,就导致了好几百人无辜丧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太和元年(477年),怀州有三十多人打算谋反,想要杀掉当地的刺史。冯太后得知后,居然想杀光全城的百姓泄愤。
在朝堂上,大臣张白泽对太后劝阻道:“臣听说,上天爱护万物生灵,圣明的君主重视百姓性命。因此,即便是为夺取天下而杀一个无辜之人,仁德之君也不会做。况且《周书》上说“”父子兄弟,罪责不应牵连”,如今叛贼作乱,您只该严惩首恶,怎能连累全城无辜百姓?十户之中尚有不被冤枉的,何况一州之人?怀州城中或许有忠义之士、仁善之人,若您滥用刑罚,滥杀忠良,那就会像周文王为九侯叹息、孔子在河边调转车驾(不忍见无辜受害)一样令人痛心。恳请太后以圣明之德,借鉴历史教训,平息雷霆之怒,收敛威严,如此天下百姓都会感激您的恩德。从前周厉王压制民言,最终亡国;周文王听取民意,最终击败强楚。希望太后慎重考虑我的话。”冯太后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当初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未即位之前,太后冯氏曾认为孝文帝拓跋宏太过聪慧,担心他日后对冯氏家族不利,所以冯氏便想要废掉他。冯氏曾经在寒冬腊月之时,把只穿了一件单薄衣服的孝文帝关进了一间小屋里,至少三天没给他饭吃。冯氏又计划废掉孝文帝,改立咸阳王元禧为帝。在拓跋丕、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的劝阻下,冯氏才改变了主意。后来,有宦官对冯氏搬弄是非,编排孝文帝的坏话,太后冯氏盛怒之下,又把他痛打了一顿。孝文帝拓跋宏默然接受,并不为自己辩解。他对祖母冯氏并没有丝毫的怨言与不满。
当初宋国的皇帝刘子业因为忌惮宗室,下令讨伐刘昶,并亲自率军渡江,向徐州进发。刘昶欲举兵反抗,但却不得军府将吏及所辖州郡的拥戴。他自知难以对抗朝廷大军,便抛弃了母亲和妻子,只带着爱妾吴氏,与亲随六十余人连夜弃城北逃,投奔北魏。当时为宋永光元年(魏和平六年,465年)九月。随从沿途叛逃,最终仅剩有二十余人。
刘昶逃到北魏后,深受礼遇,被拜为侍中、征南将军,封丹阳王,并娶公主为妻,加授驸马都尉。后来,刘子业在政变中遇弑身亡,其叔湘东王刘彧被拥立为帝,史称宋明帝。北魏皇兴元年(467年),刘彧遣员外郎李丰出使北魏,表示要迎回兄长刘昶,但却未能如愿。他遂追改刘昶为晋熙王,三年后又将第六子刘燮过继为刘昶嗣子,以承继其封国。
刘昶在北魏十余年,历经献文帝拓跋弘、孝文帝拓跋宏(元宏)两代皇帝,累升至外都坐大官。他始终心怀故国,每次提到南朝之事都涕泗横流,其悲戚之情令群臣为之动容。当时,北魏权贵(鲜卑贵族)对刘昶极为排斥,甚至当众戏弄乃至侮辱。拓跋宏虽对刘昶颇为礼遇,因此刘昶在北魏连娶的三任妻子均为北魏的公主,她们分别是?:武邑公主?、?建兴公主?和?平阳公主?(或平阳长公主。
到了北魏太和元年(477年),刘昶又升任内都坐大官。
至是北魏的太和三年(479年),齐高帝萧道成篡宋称帝,建立南齐,随后又杀害了已经禅位的宋顺帝刘准,尽灭了刘氏宗族。
刘昶听闻萧氏篡宋的消息,向北魏朝廷上表奏请声讨,冯太后于是与群臣计划商议,允许刘昶规复旧业,世胙江南,作为北魏的藩臣,于是太皇太后冯氏发兵数万人,对外则号称二十万人,归梁郡王嘉统领,奉刘昶南下,寿阳大震。豫州刺史垣崇祖,却不慌不忙,想出来了一条防御敌军的计策,保守危城,果得建功。有诗叹道:
扞边端的仗奇谋,胡骑南侵不足忧;
借得一泓肥水力,管城城守等金瓯。
毕竟垣崇祖用何妙计,且看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