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1章 移督荆梁,荡平巴蜀

济公传奇 王钟亭 5171 字 1个月前

桓彝遇难后,宣城人纪世和收其遗骸葬于城北小镇东门渡。

当时桓温年方十五岁,枕戈泣血,誓复父仇。

小主,

咸和六年(331年),江播去世。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为父守丧,因怕桓温前来寻仇,预先在丧庐内备好兵器,以防不测。桓温假扮吊客,混入丧庐,手刃江彪,并追杀其二弟,终报父仇,随即自首。

晋朝廷嘉桓温孝义,不复论罪,桓温以此得名。及桓温年逾冠,姿貌甚伟,面有七星。

刘惔曾经和别人说道:“桓温眼如紫石棱,须作猬毛磔,是孙仲谋司马宣王的流亚呢。”语有分寸,与对会稽王司马昱语相符。

既而桓温得娶南康长公主为妻,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乃是晋明帝司马绍嫡长女,晋成帝司马衍长姐。

桓温累任至荆梁都督,他本是个豪爽不羁、睥睨一切的人物。既得盘踞上游,手握重兵,当然想做些事业,显些威风。

到了永和二年,何充又复病殁,晋朝廷予谥文穆,特进前国子祭酒顾和为尚书令,前司徒长史殷浩为扬州刺史。这两人为褚裒所推荐。和以孝着名,正直有余,干济不足。

殷浩之父殷羡,曾经为豫章太守,就是不肯寄书、掷诸流水的殷洪乔,殷羡字洪乔。

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,年少负有美名,尤其精通玄理,与叔父殷融都酷爱《老子》、《易经》。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,着书立说则胜过殷浩。

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。有人曾问殷浩:“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,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,这是为何?”殷浩回答说:“官本是臭腐之物,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;钱本是粪土,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。”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。

殷浩精通医术,到中年的时候就全都抛开不研究了。曾经有一个常使唤的仆人,忽然给他磕头,磕到头破血流。殷浩问他有什么事,他说:“有件人命事,不过终究不该说。”

追问了很久,这才说道:“小人的母亲年纪将近百岁,从生病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,如果承蒙大人诊一次脉,就有办法活下去。事成以后,就算被杀也心甘情愿。”

殷浩受到他真诚的孝心的感动,就叫他把母亲抬来,给他母亲诊脉开药方。才服了一付药,病就好了。从此殷浩把医书全都烧了。

殷浩之前为庾亮参军,得庾亮信任。

庾亮殁后,屏居墓侧,屡征不起。

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、诸葛亮。

王蒙、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,来预卜江东的兴亡。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,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。

返回后,叹息说:“殷浩不问世事,如何面对江东百姓!”

庾翼于是给殷浩写信说:“当今江东社稷安危,内政委托褚裒、何充等诸位重臣,外事依仗庾氏、桓氏等几户大族,只怕难保百年无忧,国家破灭,危在旦夕。足下少负美名,十余年间,内外任职,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,不问国事,这于理不合。再说,当代的大业,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,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!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,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。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,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,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,树立名望,既是名位显赫,就该努力光大名教,全心治理天下,使乱世得以安定,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,说空终日,不务实际,虽说谈道,实长浮华空谈之风。等到晚年,声望犹存,却贪图安逸,害怕动乱,专谋自保,最终被石勒所虏,身首异地。凡是明德君子,难道赞成这样做吗?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。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,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。”

殷浩看庾翼的书信后,还是执意不出山。

到了建元元年(343年)至永和二年(346年),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,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昱(后来的晋简文帝)当时为会稽王,以皇叔的身份开始入朝执掌朝政。

永和二年(346年)三月,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,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、扬州刺史。

殷浩上疏辞让,并写信给司马昱,陈明心愿。会稽王司马昱答复道:“国家正当危难,衰败已到极点,幸而时有英才,不必寻访隐居奇贤。足下见识广博,才思练达,为国所用,足以经邦济世。如若再存谦让之心,一意孤行,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。如今国家衰微,朝纲不振,一旦亡国,恐怕死无葬身之所。由此说来,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,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。足下长思静算,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。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,遵循众人之愿。”

殷浩再三辞让,从三月直至七月,才接受征召。

桓温亦曾经轻视殷浩,谓少时曾经与殷浩玩游戏,共骑竹马,我将竹马弃去,殷浩会取归,可见殷浩出我下。至是朝廷命殷浩为扬州刺史,殷浩尚固辞。会稽王司马昱,贻书劝勉,至有“足下去就,关系兴废”二语,于是殷浩才授命就职。

小主,

何必摆这般架子?桓温隐加鄙薄,每叹朝廷用人失宜,惟因情急建功,尚无暇顾及内事,但与僚佐等议伐胡蜀,准备出师。

江夏相袁乔对桓温说道:“胡蜀二寇,俱为我患,但蜀虽险固,比胡为弱,再加李势无道,臣民不附,若用精卒万人,轻赍疾进,直趋蜀境,待彼警觉,我已得入据险要,就使李氏君臣,出来抵御,也可一战成擒了。”

桓温大喜道:“诚如卿言。”将佐等尚多异议,谓:“我军入蜀,赵必乘虚袭我,不可不防。”

袁乔又申驳道:“羯赵久据河朔,内讧不已,势亦濅衰。且闻我万里出征,总道我有内备,未敢轻举,就使逾河南来,沿江诸军,亦足自守,可无他忧。惟蜀土富实,号称天府,从前诸葛武侯恃蜀为固,抗衡中夏,今即不能为害,究竟他据住上游,易为寇盗,我若乘机袭取,得蜀财,抚蜀众,岂非国家的大利么?”

桓温奋起说道:“我志决了,卿可为我先驱,我为卿后应,灭蜀就在此举了。”

袁乔应声道:“愿效微劳。”

桓温遂令乔率水军二千人,充作前锋,自与益州刺史周抚,南郡太守谯王无忌等,领军继进,即日拜表入都,不待复报,便即启行。

晋朝廷接到桓温奏表,虑桓温兵少无继,骤入险地,恐难成功。

独丹阳尹刘惔,料桓温必能攻克,或问刘惔如何先知?刘惔笑道:“温素好博,今日伐蜀,与博相似,若自知不胜,如何肯行?但恐温既胜蜀,未免专恣,倒是朝廷的隐忧了。”始终是看透桓温之志。

且说蜀已称汉,汉主李势,就是李寿的太子。李寿篡位后,曾经欲与后赵连横图晋,经龚壮再三谏阻,方才中止。

龚壮劝李寿向晋称藩,李寿终不从,因此龚壮辞疾归里,终身不再进入成都。

汉主李寿起初继承了李雄宽厚仁惠、节俭朴素的政风,因而深得蜀地百姓的拥护;但是他刚刚通过篡夺皇位登基,起初仍沿用李雄时期的政策,尚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欲望。

恰逢李闳与王嘏等人从邺城返回,他们极力夸赞后赵君主石虎的威势强盛,宫殿建筑宏伟壮丽,邺城中人口稠密、物资富足。还说赵王石虎用严酷的刑法进行统治,王逊也依靠杀戮与刑罚驾驭下属,两人都能有效控制疆域,汉主李寿身边的官员们内心对此十分羡慕,认为只要百姓有微小过错就立即处死,就能树立起威严的名声。

此外,汉主李寿认为都城近郊的人口尚不充实,都市里物资匮乏,工匠与器械也不足以满足需求,于是下令迁徙附近郡县中家中有三个及以上成年男子的住户,来充实成都的人口;同时设立尚方御府,征调各州郡的能工巧匠到府中任职。他还大规模修建宫殿,引河水进入城中,一心追求奢华享受。

此外,又扩大太学的规模,兴建用于宴饮游乐的宫殿。百姓因频繁的劳役而疲惫不堪,道路上满是哀叹之声,十户人家中就有九户产生了叛乱的念头。尚书左仆射蔡兴极力劝谏,李寿却认为他是在诽谤朝政,将其处死。右仆射李嶷也多次因直言进谏违背李寿的旨意,汉主李寿对他的怨恨累积已久,便借其他罪名把他关进监狱,最终将其诛杀。

秋七月,汉主李寿派遣尚书、广汉人李扩担任御史,前往南中地区。李扩的祖父李毅,是东晋从前的宁州刺史,因为李扩一家过去与南中地区的部族首领有旧交,所以李寿特意派遣他前往。李扩的堂兄李演从越巂郡上书,劝说李寿回归正道、恢复根本,放弃皇帝称号而改称藩王。李寿大怒,将李演处死,想用这种方式威慑龚壮、解思明等人。

汉兴五年(342年)冬十月,汉主李寿颁布诏书,命令各州郡分别举荐通晓儒家经典的人,并封这些举荐出的人为 “好学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