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虞诩的儿子虞凯与太学生一百多人,都举着旗帜,到另一位中常侍高梵跟前,向他叩头流血,申诉虞诩的冤情。高梵于是向刘保说明此事,汉顺帝刘保幡然醒悟,便将宦官中常侍张防流放边疆,并将张防党羽贾朗等六处死或罢黜,当天就释放了虞诩。
汉顺帝刘保多次惩戒宦官、并且限制宦官的生活用度,凡是擅权的宦官均遭到了刘保的处罚,因此汉顺帝时期的宦官始终未能得到实权。
永建二年(127年),班勇征服了西域的焉耆国,于是龟兹、疏勒、于胘、莎车等十七国皆来服从。
永建五年(130年)春正月,疏勒国王遣侍子入东汉,大宛、莎车国王皆奉使贡献。
次年(131年),汉顺帝刘保认为伊吾以前是肥沃之地,靠近西域,匈奴经常资助他们,继而抄掠。于是下令在伊吾开设屯田,“如永元时事”,并置伊吾司马一人。
阳嘉元年(132年)春,正月,汉顺帝刘保册立梁妠为皇后。
同年,刘保采纳尚书令左雄提出的“阳嘉新制”,对察举制进行改革,建立了考试制度。当时,该提议遭到了尚书仆射胡广、尚书史敞和郭虔等一干大臣上书反对,但刘保并不采纳反对派的建议,坚持推行阳嘉新制,并将带头反对的胡广贬为济阴太守。次年,济阴太守胡广等十多名地方长官因选举不实被刘保罢免,而汝南人陈蕃、颍川人李膺、下邳人陈球等三十多人得以拜为郎中,这些人对促进东汉后期政局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。从此,地方官员大为畏惧,再也不敢轻率举荐,一直维到汉冲帝永憙年间,东汉的察举选官都十分廉洁公正,得到了很多人才。
阳嘉二年(133年),汉顺帝刘保询问公卿“当世之敝、为政所宜”,李固上疏劝汉顺帝刘保遣送乳母山阳君宋娥出宫回宅,权去外戚,罢退宦官,去其权重,裁置常侍两人,选用正直有德的宦官伴君左右。刘保看了他的对策后,大多予以采纳,即刻将宋娥遣送出宫置于宅第,各个中常侍全部磕头认罪,于是“朝廷肃然”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在此之前,汉顺帝刘保就已经下诏禁止侍中、尚书这些中朝之臣的子弟成为官吏及察举孝廉,以防止其秉戚权,请托州郡,结党营私。到了此时,在李固的建议下,刘保又下令禁止中常侍(宦官)的子弟成为官吏及被察举为孝廉。东汉光武帝采取不让宦官参与政治的方针,基本上被明帝、章帝所继承,而刘保正式将其法制化、制度化,于是,“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”、“中官子弟不得为牧人职”逐渐成为了汉家旧典,为汉桓帝时期士人打击宦官提供了理论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