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浩年少便以智谋文采见长,而且他还精通阴阳之术,对诸子百家多有涉猎,小小年纪便是文采斐然。
当时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因为崔浩善于书法写作,经常让他随侍左右,可以说对他十分恩宠。
拓跋珪去世后,拓跋嗣即位,崔浩一跃变成博士祭酒。
再等到拓跋珪去世后,太武帝拓跋焘即位,崔浩也算是真真正正可以开始一展抱负了。
拓跋焘最大的功绩就是带着北魏统一了整个北方,而在这个功绩背后,立下汗马功劳的就是崔浩,在灭胡夏、北燕、北凉,征柔然、吐谷浑这些势力时,崔浩出谋划策,所提出的计谋必定成功。
如果拓跋焘不听崔浩的话,那么得到的必然是失败,比如在征讨柔然大获全胜的时候,崔浩认为此时一心要逃跑的柔然定然不会设伏,必须要继续追杀,但拓跋焘心中害怕中埋伏,最后不采纳崔浩的建议,结果就是从柔然溃兵的口中得知,确实是没有埋伏,如果北魏继续追杀,柔然早就被全灭了。
而这件事情过后,拓跋焘对于崔浩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。
但毫无疑问,此时的崔浩身居高位,一人之上,万人之下,哪怕是当时的太子,因为拓跋焘在外征战,而负责监国拓跋晃都远不及崔浩。
而且拓跋晃此人跟崔浩不同,拓跋晃公开支持佛教,而崔浩则是因为当时佛教太受尊崇,对国不利,而且崔浩更尊道教,所以铁了心要灭佛。
如此一来,尊崇佛教的北魏鲜卑贵族自然视崔浩为眼中钉,肉中刺。
随后崔浩又要复刻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,又要搞分藩封镇,这些举措看起来都是想方设法想让北魏继续强盛,但问题是北魏的掌权者都是鲜卑人,而崔浩这些举措分明是以汉人为主。
若是说这些事情让崔浩在北魏贵族心中的厌恶越来越大,加速了崔浩九族被灭的结局,那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决定了崔浩只能悲惨的死去。
在拓跋焘统一北方后,他打算撰写史书,让后世之人都知道自己的丰功伟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