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6章 铜雀高悬世子旗

难逃懿劫 难逃懿劫 3450 字 1天前

“以后你长大了,也要为世子殿下效力!”

“嗯!”

小子用力点头。

几个挎着篮子的妇人也在交头接耳:

“听说晚上官府还要在几个大广场发放酒肉呢!”

“真的?哎呀,那可是天大的恩典!我得让我家那口子早点去排队!”

“可不是嘛!立世子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事!希望世子殿下以后也能多体恤咱们百姓,日子就好过咯!”

当然,并非所有的声音都是欢呼与赞美。

在某个相对冷清的街角,几个看似失意文士模样的人聚在一起,低声议论着,语气中带着不满与失落。

“哼,不过是仗着嫡长之名罢了。若论才情胸怀,哪里及得上子建公子万一?”一个瘦高个愤愤不平。

“嘘!慎言!小心隔墙有耳!”

旁边一个矮胖些的连忙劝阻。

“如今大局已定,再说这些又有何用?徒惹祸端。”

“唉,可惜了子建公子那‘七步成诗’的才华……这魏国的文运,怕是要……”瘦高个叹息一声,终究没敢再说下去。

庆典的喧嚣过后,消息的传播进入了更深入、也更生活化的阶段——口耳相传。茶馆、酒肆、集市,成为了信息交流和舆论发酵的最佳场所。

在魏都一家名为“清风楼”的茶馆里,人声鼎沸,几乎所有的谈话都围绕着新立的世子。

跑堂的伙计提着硕大的铜壶,灵活地在桌椅间穿梭,嘴里吆喝着。

“开水——小心烫着嘞——!”

靠窗的一桌,几个老茶客正在高谈阔论。

“要我说啊,立子桓公子,那是板上钉钉的事!”

一个红脸老汉拍着桌子,唾沫横飞。

“你们想想,当年魏王出征,是谁留守邺城?是谁平定过内部的叛乱?这都是实打实的功劳!”

“张老头说得在理。”

旁边一个精瘦的账房先生模样的的人抿了口茶,慢条斯理地分析。

“治国不是吟诗作对,需要的是子桓殿下这般沉稳干练的性子。子建公子嘛,做个逍遥才子倒是极好的。”

“可是,我听说子建公子待人宽厚,体恤下人……”

一个年轻些的工匠插嘴道。

“宽厚?”

红脸老汉眼睛一瞪。

“那是没掌权!你看看古往今来,哪个真正能成事的君主是靠‘宽厚’二字?魏王英明神武,难道会看走眼?”

小主,

在另一桌,几个行商模样的人讨论的则是更实际的问题。

“李老板,你消息灵通,立了世子,这往后的商税……会不会有什么变动?”

一个胖商人关切地问。

被称作李老板的中年人捋了捋山羊胡,压低声音。

“依我看,短期内不会有大动。子桓殿下是务实的人,知道咱们商贾流通的重要性。只要咱们按规矩纳税,不惹麻烦,生意应该只会更好做。魏国稳定,咱们才能发财嘛!”

“那就好,那就好!”

胖商人松了口气。

“我这就写信给江东那边的伙计,让他们放心进货!”

角落里,一个说书先生正醒木一拍,唾沫横飞地讲起了曹丕早年随军征战的轶事,引得茶客们阵阵喝彩。

“只见那世子殿下,虽年少,却临危不乱,手持长剑,喝道:‘将士们,随我杀敌!’ 端的是有魏王之风啊……”

而在一些更隐秘的私人聚会中,议论则带着更深沉的意味。

“司马懿那日宣读诏书,面无表情,你们说,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?”

一个低沉的声音在某个小院中响起。

“仲达此人,心思深沉如海,谁也猜不透。不过他既然当日出面宣读,至少表面上是支持世子的。”

“表面?哼,别忘了,他当初和子建公子也并非没有往来……这立嗣之争,恐怕还没真正结束呢。”

消息如同风,吹遍了魏国的每一个角落,也吹动了每一个魏国百姓的心弦。

对于大多数升斗小民而言,谁当世子,终究是高高在上的事情。

他们更关心的是赋税会不会减轻,徭役会不会减少,日子能不能过得更好一些。

曹丕过往展现出的能力和务实的风格,给了他们不少期待。

“希望世子殿下能像他爹一样厉害,让咱们魏国谁也不敢欺负!”

“只要不打仗,安安稳稳的,让我们能吃饱饭,就是好世子!”

当然,疑虑也并非不存在。主要是来自那些曾经欣赏曹植文采风流的士人,以及一些在政治斗争中押错了宝的小官僚。

他们的失落和担忧,如同水底的暗流,虽然不显,却真实存在。

“唉,以后这官场,怕是更要谨言慎行喽……”

“可惜了植公子的才华,明珠暗投啊……”

但无论如何,木已成舟。

曹丕成为魏王世子,这个事实如同魏都那高大的城墙一般,坚实而不可动摇。

它带来了希望,也隐藏着未来的波澜。百姓们在茶余饭后的议论渐渐平息,生活重新回归到柴米油盐的日常。

然而,“世子曹丕”这个名字,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认知里,与魏国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
新的时代,就在这喧闹、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民间图景中,悄然拉开了序幕的一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