协同军装备虽不如明军主力,但数量庞大,熟悉本地情况,用于维持地方秩序、清剿小股反抗势力、作为辅助兵力参与行动,极大地减轻了明军主力的负担。
他们的存在,也分化了倭国本土的力量,使得反抗难以形成统一合力。
天皇一家在西域扛石头呢,而此时倭国最高地位得,便是武士阶层。
这是重点分化打击和拉拢利用的对象。
顽抗者已被消灭,投降者则被纳入“协同军”体系,或给予基层管理职位,使其成为大明统治的工具。
许多中下层武士为了生存和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,选择了合作。
他们的效忠对象,从原来的大名和天皇,逐渐转变为大明皇帝和戚继光等镇守将军。
大明需要倭国的白银、资源和劳动力。
商人被允许在管控下进行贸易,尤其是与大明、朝阳省、琉球的贸易……
’有一技之长的工匠被集中起来为大明的统治服务……
农民则被要求按照新的赋税制度缴纳粮税,生活虽然依旧困苦,但在相对稳定的秩序下,至少避免了战乱的直接摧残……
强制推行汉语官话为官方语言,要求所有与官府打交道的人,以及协同军、本地吏员必须学习。
汉字成为唯一的官方文字,倭国原有的文字系统被限制使用。
对倭国本土的神道教、佛教采取打压的态度。
为什么打压,因为这帮人的财富是最多的。
同时,开始引入大明的儒学教育,在一些主要城镇设立“社学”,教授汉文和儒家经典,试图从思想上培养亲近大明的下一代……
此刻的京都,虽然表面上已经平定,商铺重新开业,农民在田间劳作,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紧张。
街道上,时常可以看到穿着明军号衣的协同军士兵巡逻,与真正的明军士兵交错而行。
曾经的倭国百姓,面对这些新的统治者,眼神中充满了敬畏、疏离,以及隐藏得很深的复杂情绪。反抗并未完全绝迹,小规模的骚乱、针对落单明军或合作者的袭击,在偏远地区仍时有发生,但都已无法动摇大明在本州的统治根基……
戚继光深知这一切。他靠在榻上,听着部下汇报各地年关的防务安排、赋税征收情况以及零星叛乱势力的清剿进展。他的思绪,却时而飘回万里之外的大明,想象着北京城的年节景象,想象着江南的温暖春光。
当然,现在的军事管理,只是一个开始……藩王体系,才是倭国2.0管理模式。
当然,最为重要得还是移民政策……主体民族得变更,才能让这几座岛,真正的成为华夏民族的海外岛链屏障……
而一切,的一切,都需要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