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赵彦的借口充分,不过,还是免不了被太子一番训诫与督促,汗透重衣,再不敢有丝毫懈怠。
接下来,他几乎是住在了布政使司衙门,日夜不停地督办学田置换与进学馆筹备事宜。
有了太子的明确支持和那无形的压力,河南官场的办事效率陡然提升。
因为年初第一次大朝会的时候,太子在河南的消息就已经传到了河南官场上了。
款项在太子行文催促和赵彦的全力协调下,以超常规的速度拨付或暂借到位……
虽然仍有些许士林清流的杂音,但在“上意坚决”的大势下,终究是被压了下去。
然而,新的问题随之浮现。
负责具体事务的属官向赵彦汇报,也间接传到了朱常澍耳中:许多被遴选上,得到蒙学先生推荐的寒门子弟家庭,竟有不少不愿送孩子入学……
对于寻常农家来说,十岁孩童已是半个劳力,能帮着家里放牛、砍柴、照料弟妹,甚至下田做些轻省活计。
去府城进学,虽然免费,还有住的地方,甚至管了一日两餐,但家中顿失一劳力也是现实。
对于许多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家庭而言,让孩子继续读书,远不如留在身边干活来得实在……
这叫现实之困。
朱常澍得知之后,沉默了片刻,心中了然。
不管在哪个时代,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于是,河南各府县出现了一道特殊的风景,蒙学的先生们,都下去了,谁推荐的谁做工作,只要能够让人成功进入进学堂,并且,在学堂内,能待上一年,这个先生,就能获得一两银钱。
过程自然不乏波折,有家长疑虑,有老人固执,但在老先生描绘出那渺茫却诱人的“京师大学堂”前景后,不少家庭终究是动摇了。
时光荏苒,转眼已至万历二十四年五月……
暮春初夏,河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。
大部分学田已重新厘清,虽未尽全功,但框架已立,后续只需持续监管。
各府进学馆的馆舍也基本修缮整理完毕,第一批学子名单在官府多次劝说下也最终确定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