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于就是所有过程都在国内完成,最后的组装在南越贴牌完成。
需要的只是一个【made in越南】的标签,以此躲避高额关税。
所以究其本质,转移到南越的企业,并不是整个产业链转移,而是特定的生产环节转移。
这样的一个国家,还想对中国有威胁力?
就这样被中国全方位影响拿捏的国家,还能被越吹拿来抨击国内的经济发展?
简直就是一个笑话。
可以说,只要中国在南越国旁边,在南越的制造业老板就永远不可能多花钱扶持南越的所谓的“工业体系的建立”。
这些资本家只要利用中国超强的供应链就能满足自己的生产需求,他们傻了要多花钱扶持南越工业体系的建立?
资本不允许,国家更不会允许。
这就是南越的悲哀所在。
当然更悲哀的是,南越国的经济还没怎么发展。
西贡、河内的房价就已经快比得上国内一线城市。
人口结构更是一塌糊涂,还没富起来,老龄化就即将开始。
根据有关机构预测,南越在2038年将进入深度老龄化,较韩国快20年。
数一数过往历史,所谓的亚洲四小龙。
能够有所发展,哪一个不是各有境地。
先说湾岛省,地处第一岛链,美国给予了大量投资,进行了点对点的产业转移。
而湾岛省内,在完成十大建设之后,立马又出台了“十二项建设”。”
发展的方向和押注的高科技产业,好几个都押对了宝。
政策扶持,加上美国的扶持,湾岛省不可能发展不起来。
而韩国呢,依靠七十年代十年越战,通过派韩国士兵前往战场,卖兵血,赚人头费获取了汉江奇迹的启动资金。
当然,32万越战劳工用血肉换来现代集团首艘万吨轮订单,这种战争财窗口在当代国际秩序中已不复存在。
港岛能发展,是因为三方面的原因。
英国要建立世界性金融中心,港岛作为殖民地,成为亚洲金融中心,可以大大提升伦敦的金融辐射范畴。
第二是因为麦理浩执政时期方针政策的改变,要提升港岛经济,以在中英谈判中获得优势筹码。
第三就是老生常谈的中国的改开,港岛窗口作用支撑。
这三方面原因,造就了八九十年代港岛经济的彻底繁荣。
至于最后一个星加坡,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。
马六甲海峡,太平洋的咽喉要道。
全球几十亿桶石油,都要从这里路过交路费。
再加上星加坡以英语为第一语言,递交的投名状。
它的发展路上的阻碍,早就被扫除的一干二净。
可南越有什么?
能源、产业链全都捏在别人手里。
筹划了十几年都没建成的贯通南北的高铁。
一边防着中国,又想要中国投资的态度。
就这还想成为发达国家?
回望现在。
邵维鼎深刻的清楚,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入场券,从来不是组装流水线上的标签游戏,而是能源自主、技术主权与制度创新的三位一体。
在这个大国博弈加剧、技术壁垒高筑的时代,南越已经注定了成为全球产业链的“次级组装站“的命运。
而中国,在1982年的现在,正一步步迈上真正的工业强国之路。
()